中华民国27年(1938年),南京本校因为抗战内迁,恰军校所属战补总队第一期学生进驻陪都以北的铜粱县虎锋镇,继续训练和学习。直至中华民国31年(1942年)黄埔军校(中央军校)迁往成都。军校迁走后,中华民国33年12月(1944年)中国青年军第201师第601团进驻虎锋镇,在此训练新军。
 |
铜粱县虎锋镇的街道,抗战时期的建筑已经不见踪影了。 |
 |
战补总队一期的总队部是这栋木质二层小楼,后来也是中国青年军第201师第601团的团部。 |
 |
这栋木质二层小楼的左半部是解放后续建的,它曾是抗战时期镇里第三豪华建筑,但现已摇摇欲坠。 |
 |
战补总队一期的校舍和学生宿舍就分布于总队部周边的山冈上,现在这些建筑已经消失了。这个地方叫当地人叫“八眼窗”。 |
 |
战补总队一期的一处校舍,后来又成为了中国青年军第201师第601团排炮连驻地。目前建筑保存完好,还在有人使用。 |
 |
房子的左边是水塘,那里当年是战补总队和排炮连进行军事训练的大操场。 |
 |
我们在当地的向导陈维富老人(中间)。陈维富老人出生于1933年,他清楚的记得中国青年军第201师第601团在当地的训练和生活的画面。 |